《论语》:当才华被埋没时 不妨学学宁武子的“愚”

分类: 学术研究   时间: 2020-10-26   阅读:438次


聪明才智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利器,绝大多数人以此为荣,不放过每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。但并不是所有的聪明才智都能被看到,只因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世人总会不断遇到比他们更聪明的人,继而被淹没在人群中。


面对这种困境,有些聪明人的“愚”就更难能可贵,且此“愚”终将助人脱颖而出。孔子就曾赞许有一个人的“愚”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,此人叫宁武子。


子曰:“宁武子,邦有道,则知;邦无道,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篇》


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,“宁”指他的封地,“武”是他的谥号,“子”是他的爵位。引文中的“知”指聪明才智,“邦有道”指国家太平,“邦无道”指国家混乱。


这句话大意为: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太平时就聪明,在国家混乱时就表现得“愚钝”。他的聪明一般人也可以达到,但他的“愚”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。


宁武子的愚不可及怎么还比他的聪明才智更令人称颂?这跟二者所处的不同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。


前面已经提到过宁武子的聪明才智发生在“邦有道”时。这里的邦有道指卫文公担任卫国国君时励精图治、任人唯贤,有能力的人都能受到重用,在他们的治理下卫国国力日益强大。


宋明理学家朱熹如此评价此时的宁武子:在明君当道、能人辈出的时代,这时候跟宁武子一样有才华的人太多了,他并不那么引人注意,就是被扔在聪明人堆里没有辨识度的那种,所以《左传》中并没有太多关于宁武子在卫文公时期大展身手的记载。


而等到了卫成公时期,宁武子却成为卫国的风云人物,这个时期的宁武子以其“愚”而非聪明才智名扬天下。


卫成公在位时正好赶上晋楚争霸,卫国拒绝了晋国结盟的请求,转而与楚国结盟。晋楚交战后晋国胜出,作为楚国盟友的卫国就成为晋国继续攻打的目标,卫成公出逃,晋国攻取了卫国,卫国自此陷入一片混乱。


宁武子在卫成公出逃时不离不弃,费尽心机保护国君周全,比如晋文公抓到卫成公后曾想派人毒死他,幸好宁武子贿赂了下毒之人手下留情,卫成公才得以保全性命。


后来多亏周襄王和鲁僖公求情,晋国才答应放卫成公回国。但此时卫国已经开始闹分裂了,此时宁武子再次挺身而出,利用高超的谈判口才安抚卫国出逃、留守的两派和睦相处,替卫成公安全回国,平息国内纷争做好了重要的铺垫。


由此可见,宁武子的“愚不可及”并不是说他真的才疏学浅、见识浅陋,而是指当国家陷入混乱,很多聪明人都退避三舍但求明哲保身时,宁武子却反其道而行之,挺身而出,在危机中力挽狂澜护国君平安、平息国家动乱。


这种将有损个人安危的烫手山芋接过来的行为,在明哲保身的聪明人眼中自然是“愚不可及”。但自古以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壮举总令人赞叹不已,而宁武子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充满了危机和变数,但不一定是绝路,而是一条孤独的路。也正是因为这条路上走的人少了,宁武子的聪明才智格外引人注目。


与之相反,卫文公时期国家太平,有才华的人太多,以致于宁武子和他们站在一起显得很普通。而宁武子能从卫文公时期的默默无闻转变为卫成公时期的风云人物,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他不走寻常路,但我们若把视角拉长、不那么断章取义,就会发现:与其说宁武子是在标新立异,不如说那只是他不忘初心的坚持。


因为卫国国君不管是卫文公还是卫成公,宁武子始终践行着爱国忠君的礼教,如果非要说宁武子在卫成公时期表现得异于常人,那也是由于那些曾在太平时期备受重用的聪明人,他们在混乱的时局中为求自保放弃了继续践行爱国忠君,是他们变了,而宁武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,终于在不断有人离开的路上脱颖而出。


宁武子在太平时期的默默无闻,像太多人在追求目标时,在太多有才华的人群面前黯然失色的样子。


此时,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才华不能被别人赏识而苦恼,还有人会因此放弃初心开发新的领域以求引起他人关注,但很快就会发现:即便到了新的领域,依然会遇到和自己一样好甚至比自己更好的人,也依然会遇到站在有才华的人群中没有辨识度的困扰。


所以说虽然标新立异无可厚非,但是如果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且正确的事情,终能让我们脱颖而出的,也许并不是不停地浅尝辄止新领域后畏难放弃;而是少一些浮躁静下心来,慢慢将才华沉淀到足够出众的高度,当机会来临时自然能够大放异彩。


俗话说“古之成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”,虽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找省力的技巧和方法,但正所谓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这些技巧和方法也需要0的坚持践行,才有可能逐渐产生肉眼可见的积累。


诚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脱颖而出,不是因为自己不好、没有才华,而是因为大显身手的机会太有限,还没等到它来临,我们自己就已经半途而废了。而宁武子被世人笑称为“愚不可及”的坚持,或许在我们为自己的才华被人群淹没而苦恼时,可以成为帮我们去除浮躁、坚持前行的一剂良药。

作者:高远